读懂唐诗就这么简单之初唐诗人篇,值得多读几遍
每天诗词故事
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,至907年灭亡,将近三个世纪里,涌现了一大批诗人,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名篇。
《全唐诗》收录并流传至今的诗人将近3000人,唐朝诗人那么多,我就萌生了写一篇介绍唐朝诗人的文章,当然只是那些相对知名的诗人,希望能够对大家读诗有所帮助。
方便大家理解,我主要还是按时间顺序来梳理一下唐朝主要的诗人。
现在我们说起唐诗,是分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四个阶段。
如果我们把唐诗比喻人的一生,那就好理解了。
那初唐就是少年如日初升,天真烂漫;
盛唐壮年,如日中天,斗志昂扬;
中唐中年,稳重现实,艰难前行;
晚唐晚年,唐诗余晖,回光返照。
初唐阶段大致是从唐建国到玄宗开元初年,约一个世纪。
这时的诗歌尽管不能尽善尽美,却慢慢透出一股少年人的英气,南朝的沉迷之气被一扫而光,给唐诗开了一个好头。
初唐初期,诗歌内容题材相对狭窄,主要是写一些应制诗和宫廷诗,诗人也是一些高官权贵。
在这个阶段,影响最大的是大诗人上官仪(608年生),他的诗也被称为“上官体”,由于他还是宰相,所以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是诗人一时模仿的楷式。
“绮错婉媚”的上官体虽然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,但过分追求诗的修辞之美、形式技巧,所以内容空泛,尤其是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,这就引起了一部分读书不错有朝气有想法的年轻人反对。
他们以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士人王勃(649年生)、杨炯(650年生)、卢照邻(650年生)、骆宾王(626年生)四人为首。
朝气蓬勃的几个年轻人拿出了自己的作品,给初唐诗歌注入新鲜血液,扩展了诗歌题材,成为唐诗新旧之交的重要人物,被后人称为“初唐四杰”。
王勃,字子安,山西河津人,初唐四杰之首,文章写得太好,特别是骈文,一篇《滕王阁序》光耀千古。诗歌风格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,擅长五律和五绝。
代表作品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《山中》: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。况属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。
杨炯,陕西人,排名第二,善写散文,尤擅诗,五言见长,气势轩昂,风格豪放。
代表作《从军行》: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牙璋辞凤阙,铁骑绕龙城。雪暗凋旗画,风多杂鼓声。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
卢照邻,字升之,河北人,四杰老三。尤工诗歌骈文,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。
代表作《长安古意》: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。
骆宾王,字观光,浙江义乌人,四杰老四,辞采华胆,格律谨严。尤擅七言歌行,代表作《帝京篇》为初唐罕有的长篇,当然绝句小诗也是手拿把掐。
代表作《于易水送人》《在军登城楼》、《在狱咏蝉》,还有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
多提一嘴,杨炯对排名不太满意,常常说“愧居卢前,耻居王后”。四人的最后的结局,唯独杨炯善始善终,其他三人不太好。王勃27岁,就落水而亡;卢照邻得了一身疾病,也在河南颍水溺水而死;骆宾王造武则天的反兵败后下落不明。
虽说他们交了很多好作品,让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、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。
但改变唐诗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果,与“四杰”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诗人,如杜审言(654年生)、李峤(644年生)、宋之问(656年生)、沈佺期(656年生)等,还是主要写赋咏酬唱之类的诗。
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和李峤、崔融(653年生)、苏味道(648年生)被称为“文章四友”,宋之问、沈佺期被后世称为“沈宋”。
他们都是宫廷御用文人,身居高位,于宫廷御苑、楼阁台榭中大量写作应制诗,诗歌内容虽然较贫乏,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,在当时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,也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。
在他们之后是念着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而来的孤勇者陈子昂,代表作《登幽州台歌》。
陈子昂的诗风骨峥嵘,寓意深远,苍劲有力,如刀剑般凌冽,一扫六代之纤弱,直抵建安风骨,被誉为“诗骨”。
到他这里,唐诗才真正地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,唱出了自己时代响亮的唐音。
陈子昂虽然没见到他心中那个世界,但在他去世后不久这个盛世就来了。
这里要提一下和陈子昂(659年生)差不多出生年代的贺知章(659年生),因贺知章出生在吴中之地,所以这里还有一个张若虚(670年),他们俩出自“吴中四士”。
贺知章诗文不多但以绝句见长,张若虚更是凭《春江花月夜》“孤篇压全唐”,二人也在初唐的天空中留下闪耀的痕迹。
公元712年,唐睿宗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,是为唐玄宗,改元先天,次年又改年号:开元。
新气象新纪元,走过初唐近百年的时间,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,而唐诗也将百花齐放,到达盛世气象。
最后以开元初年北方士子王湾的一句诗结束此初唐篇。
“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”,欲知盛世如何,且听下文分解。
-END-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通知即删
看完顺手点个“在看”
让你的朋友们
也能看到~
【往期精彩】